金融IC卡标准的意义
I.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卡的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自I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市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突飞猛进。目前,银行卡累计发卡规模超过23亿张,渗透率突破了30%,成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然而,伴随着银行卡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银行卡的安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日渐升级。
与国际银行卡市场以信用卡为主不同,我国是借记卡占主导的国家,市场份额在90%以上。由于借记卡里存储的都是持卡人自己的钱,全社会的犯罪容忍度低。国家及相关企业既要耗费大量的成本用来维护磁条卡的安全支付,又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舆情压力。可见,银行卡风险案件的频发,在给银行和持卡人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会对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卡片储存介质的因素是引起银行卡案件高发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磁条卡由于物理特性的限制,其使用存在着较多技术缺陷。如容易被磁化、无安全保护、信息易读取和伪造等。犯罪分子可以很轻易地通过读卡设备盗取磁条上的信息,再通过复制伪卡来盗取持卡人的资金。近年来我国防范、打击伪卡犯罪形势较为严峻,磁条卡伪卡欺诈损失持续上升。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银行卡犯罪案件2946起,涉案金额近亿元;2008年立案57I8起,同比增长94.I%,涉案金额2.3亿元;2009年立案I0762起,同比增长88.2%,涉案金额5亿元,同比增长II7.4%……由此可见,当前银行卡犯罪无论是发案数量,还是涉案金额正呈现猖獗发展态势,严重危害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据统计,伪卡犯罪已经位居各类银行卡违法犯罪之首,且呈现有组织、有计划、集团化、隐蔽化的特点。
为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规范银行卡市场秩序,更好地发挥银行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为有效地防范银行卡欺诈,提高银行卡安全支付水平势在必行。为金融IC卡制定标准提高了银行卡的技术含量,从技术上构筑一道坚实的壁垒,从较大程度上预防了银行卡犯罪。
另一方面,在EMV迁移浪潮席卷了全球主要电子支付市场的同时,国际银行卡组织推行了银行卡“风险转移规则”,即伪卡损失责任将按照是否符合EMV标准来划分。也就是说,如果交易中的一方符合EMV标准,而另一方不符合,将由不符合EMV标准的一方承担全部责任。目前在亚太地区,我国周边的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了EMV迁移计划,这对我国形成很大的压力。伪卡欺诈对我国已成包围态势:一方面,国际犯罪团伙的目标转向银行卡技术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使得银行卡伪卡欺诈风险从国外大量转移到国内;另一方面,EMV“风险转移规则”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很大。为适应国际支付环境的变化,加快国内的IC卡迁移进程已是当务之急,推行具有高安全性的金融IC卡势在必行,而推行金融IC卡标准是推行国内金融IC卡迁移的前提和基础。
2.有利于增强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拓展能力。
随着国家对智能卡行业的重视和智能卡行业的迅速发展与逐步成熟,IC卡复制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截至2009年I2月底,国内各类IC卡的累计发卡量已将近70亿张,广泛应用于社会保障、公安、税务、交通、建设、教育、加油及公用事业等领域。目前,各大行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体系为各类卡的方便使用提供保障。不难发现,各行业IC卡发展至今逐渐体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同行业各自完备的同时,也形成了互相独立、相对封闭的局面;二是各领域的IC卡应用都难免会和支付相关联,如校园卡、医保卡等。基于以上,一种能打破各行业壁垒、联网通用的、具有支付功能的、满足公共服务各领域要求的IC卡的需求越来越被提上日程。
金融IC卡具有的强大的计算能力,信息存储量大,安全性高,可以实现一卡多用,这些都使得在行业应用领域使用金融IC卡成为可能,再加上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结算、跨行、联网通用、受理全覆盖的业务和市场特征等,使得金融IC卡成为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最佳载体。众多社会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一个随身的介质和载体,以实现身份标识、信息记录、支付等应用,卡片是最合理的载体形式,而银行卡作为发行最为广泛、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卡片之一,具备成为公共服务载体的条件。银行卡本身就是一项覆盖面广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组织机构、网络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日益成熟,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公共服务载体的最佳选择。
推行金融IC卡规范,可以确保我国金融IC卡不仅在金融行业实现联网通用,而且也为其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联网通用打下基础。不仅如此,推行金融IC卡规范还可以满足公众日常与公共服务领域相关的各种支付需求,并同时保证安全性。除此之外,推行金融IC卡规范还可以适应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