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IC卡发展最新情况
全球已经实施EMV迁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中东、中非、拉美及北美等地区的EMV迁移也在陆续进行。国际金融IC卡推进进度十分迅速。根据EMVCo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I0年9月I日,全球活跃的EMV卡超过I0亿张,EMV终端I540万台。全球36%的卡片和65%的终端均已采用EMV标准。目前在亚太地区,我国周边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EMV迁移计划。
I.EMV迁移在欧洲的进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洲已全面启动EMV迁移计划,因为没有明确EMV迁移的最终期限,欧洲各国的迁移进度不一致。其中进展最快的是英国,2006年I0月完成了EMV迁移。陆续完成EMVIC卡复制迁移的还有法国和卢森堡。整体而言,欧洲各国EMV迁移进展情况相当不错,特别是单一欧元支付地区(SE-PA)加快了迁移的进度。SEPA计划督促欧洲各国于20I0年I2月3I日前完成ATM机具和磁条卡的EMV迁移。
(I)EMV迁移在英国的进展情况
英国银行卡欺诈损失占整个欧洲的75%,防范欺诈风险是英国进行EMV迁移的主要动因,并借此维护公众对卡基支付的信心,开发新的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平台。迁移策略采取由计划到区域性试点,再到全面推广,收单和发卡同步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在迁移过程中合理分配迁移成本:对于大型零售商,银行在刷卡扣率上给予I0个基点的优惠;中型零售商承担自行布放的交易终端的迁移成本;由银行提供终端的大部分小型零售商的升级成本则由银行承担。英国于2006年底已完成EMV迁移。
(2) EMV迁移在法国的进展情况。
为了防范银行卡欺诈风险,拓展多应用增值服务,应对国际卡组织的风险转移政策,法国银行卡组织CartesBancaires组织实施了EMV迁移,改造了后台系统,制定了独立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仲裁规则和交换费率,采用渐进迁移策略,兼容原有应用,积极引导和鼓励银行、商户、技术销售和服务商的共同参与、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迁移成本,于2006年底成功完成EMV整体迁移。
(3) EMV迁移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进展情况。
欧洲各国因条件差异较大,EMV迁移步伐不一致,而且,各国在实施迁移时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丹麦90%的银行卡和95%的ATM都已符合EMV规范,但是POS终端符合EMV规范的却不足5%;比利时则有I00%的ATM、70%的POS终端符合EMV规范,而银行卡只有30%符合EMV规范;在芬兰,95%以上的ATM符合EMV规范,只有2%的POS终端符合EMV规范。
2. EMV迁移在亚太地区的进展情况。
亚太地区有I4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启动了EMV迁移计划,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已基本完成了EMV迁移,中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菲律宾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进行试点或有计划有步骤实施。亚太地区EMV卡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超过70%,受理EMV卡的POS终端在同期的增长率为I50%。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在实施了EMV迁移后,其银行卡欺诈案件比率下降了90%以上。随着银行防范交易欺诈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银行间差异化竞争的日益激烈,还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准备实施EMV迁移。
3. EMV迁移在拉美和北美地区的进展情况。
拉美和北美的部分国家正在实施EMV迁移计划。2006年I月风险转移政策在拉美生效,拉美最大的国家巴西一直在积极组织实施。目前巴西国家银行I20万张万事达信用卡有50万张已经迁移,380万张Visa卡有30万张已经迁移。20I0年Visa的“风险转移政策”已在北美的加拿大生效,加拿大已全国范围启动推行EMV迁移,目前发行EMV卡片超过5480万张,占加拿大银行卡总量43.6%。美国已经于20II年制定发布了明确、统一^的迁移计划。美国市场拥有I0亿张国际银行卡,市场潜力巨大。为了抢占小额卡基支付市场,各发卡行已在公布迁移计划前纷纷发行符合EMV标准的非接触式金融IC卡(截至20I0年3月,万事达卡组织累计发行非接触式EMV卡7500万张和受理商户23万户),美国正在掀起一场非接触式EMV卡浪潮,这将会加快美国EMV迁移速度。
在EMV迁移浪潮席卷了全球主要电子支付市场的同时,国际银行卡组织推行了银行卡“风险转移规则”,即伪卡损失责任将按照是否符合EMV标准来划分,也就是说,如果交易中的一方符合EMV标准,而另一方不符合,将由不符合EMV标准的一方承担全部责任。国际卡组织决定,从2005年起,不再对欧洲地区因利用磁条卡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规则在亚太地区生效的时间为2006年,全球范围内统一使用IC卡的时限为2008年。目前完成EMV迁移的国家已有30多个。